沿著利瑪竇的路線繼續前行

沿著利瑪竇的路線繼續前行
作者: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 馬英林 (編輯:孫浩)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發佈日期:2013-10-15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中國文化以它的源遠流長、多姿多彩而聞名於世。…
自景教初次傳入,到明末清初基督福音第三次來華,面對中國深厚的人文傳統,西方的傳教士們大都懷著敬仰的心情,虛心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古老文化,以增益于基督福音的廣揚。今天,中國的文化建設再次被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已成為我們當前的一個偉大目標。在這樣的一種形勢下,中國教會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找出它們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這將是一件非常適宜和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今年是普世教會所定的信德年。這一年裡,中國的各地教會以各種形式開展了許多活動,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目的是使中國教會的信德變得更加純潔,更加活潑,更加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教宗方濟各在不久前頒佈了《信德之光》(Lumen fidei)通諭,就教會的信德奧跡展開論述,其中的很多表達對我們如何處理基督信仰與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例如通諭上說:“福音喜訊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相遇是福音傳向所有民族的決定性步驟,這一相遇促進信仰與理性之間的相互豐富,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這種互相作用一直綿延不斷,直到今天。”的確,天主“道成肉身”已然包含著一個道理,那就是,基督信仰不可回避地要走進各種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文化中,並在實踐基督之愛的過程中提升之。這就要求教會時刻意識到,對於基督信仰來說,人類的文化傳統,無論是古代的或是現代的,不僅是對話的物件,而且也是福音深入人類生命的積極管道和重要條件。
50年前,“梵二會議”提出了教會當地語系化的觀念,而早至利瑪竇時代,教會當地語系化的構想和實踐已然拉開。我們舉行教會當地語系化神學論壇,就是要沿著這條路線繼續前行,結合中國當代的社會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討中國教會的當地語系化問題,使基督信仰在中國文化和社會進一步紮根,並更加有益於社會和諧與進步,為當前的文化建設大業作出更積極的貢獻。這就要求我們虛下心來,潛心地學習和研究中國優秀的文化,在基督的信仰內繼往開來,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與時俱進。
(節選)…

沿着利玛窦的路线继续前行
作者: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 马英林 (编辑:孙浩)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13-10-15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中国文化以它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而闻名于世。…
自景教初次传入,到明末清初基督福音第三次来华,面对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西方的传教士们大都怀着敬仰的心情,虚心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古老文化,以增益于基督福音的广扬。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再次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伟大目标。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中国教会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找出它们与基督信仰的当代联系,这将是一件非常适宜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今年是普世教会所定的信德年。这一年里,中国的各地教会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许多活动,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目的是使中国教会的信德变得更加纯洁,更加活泼,更加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教宗方济各在不久前颁布了《信德之光》(Lumen fidei)通谕,就教会的信德奥迹展开论述,其中的很多表达对我们如何处理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例如通谕上说:“福音喜讯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相遇是福音传向所有民族的决定性步骤,这一相遇促进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相互丰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这种互相作用一直绵延不断,直到今天。”的确,天主“道成肉身”已然包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基督信仰不可回避地要走进各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文化中,并在实践基督之爱的过程中提升之。这就要求教会时刻意识到,对于基督信仰来说,人类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不仅是对话的对象,而且也是福音深入人类生命的积极渠道和重要条件。
50年前,“梵二会议”提出了教会本地化的观念,而早至利玛窦时代,教会本地化的构想和实践已然拉开。我们举行教会本地化神学论坛,就是要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前行,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中国教会的本地化问题,使基督信仰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进一步扎根,并更加有益于社会和谐与进步,为当前的文化建设大业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虚下心来,潜心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优秀的文化,在基督的信仰内继往开来,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与时俱进。
(节选)…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